电子电路实验报告1:共射放大器和射极跟随器
这是模电的实验报告,我模电的实验部分得了29分,满分30分,应该还算不低,于是把报告发出来,供大家参考。
这是第一个实验,共射放大器和射极跟随器。
共射放大器的分析和设计
实验目的
进一步了解 Multisim 的各项功能,熟练掌握其使用方法,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。
通过使用 Multisim 来仿真电路,测试如图 1 所示的单管共射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、电压放大倍数、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,并观察静态工作点的变化对输出波形的影响。
加深对放大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和参数变化对输出波形的影响。
观察失真现象,了解其产生的原因。
实验原理图

实验内容及仿真数据
进行直流工作点分析,判断工作状态
用“分析”-“Analyses and simulation”工具中的“直流工作点”分析,得结果如下:
Variable | Operating point value |
---|---|
V(4)-V(5) | 6.76596 |
V(3)-V(5) | 0.618865 |
I(Q1[IB]) | 6.21E-06 |
I(Q1[IC]) | 0.000967 |
I(Q1[IE]) | -0.00097 |
则有:
测量输入电阻
使用万用表器件,测量电路以及测量结果如下:

有结果:
项目 | 值 |
---|---|
3.794mV | |
1.209μA |
计算:
测量输出电阻
为测量输出电阻,将信号源置

则有:
用测量仪表测定幅频、相频曲线
如图所示,将波特分析仪连入电路:

选择“幅值”模式,调整范围:

选择“相位”模式:

用交流分析测幅频、相频曲线
用“分析”-“Analyses and simulation”工具中的“交流分析”,如图设置参数:

将输出设置为

分别在5 个频点利用示波器测出输入和输出的关系,并仔细观察放大倍数和相位差
电路连接方式如图:

- 30Hz

图中
汇总,得:
f/Hz | max |
max |
||
---|---|---|---|---|
30 | 6.620 | 65.526 | 51.132 | 9.90 |
1k | 5.334 | 238.006 | 168.75 | 44.62 |
100k | 5.282 | 236.081 | 181.548 | 44.70 |
4M | 1.582 | 73.091 | 180 | 46.20 |
100M | 0.193 | 2.919 | 258.228 | 15.12 |
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优化
原电路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
原电路如图所示:

设置信号源电压为变量

可见在约

可得最大不失真电压为
调整电阻后的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
调整


将信号源设置为

此时输出电压约为
添加有源负载后的最大不失真电压


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进一步提高到了
射极跟随器分析与设计
实验目的
- 使用Multisim搭建仿真电路图,测定电路的静态工作点、电压放大倍数、输入电阻、输出电阻、观察静态工作点的变化对输入、输出特性的影响。
- 设计有源负载射随器
- 了解失真现象
原始电路图

射随器仿真实验
进行直流工作点分析,判断工作状态

结果如下:
Variable | Operating point value |
---|---|
I(Q1[IC]) | 0.001601 |
V(3)-V(1) | 0.63146175 |
V(vcc)-V(1) | 7.89915 |
则有:
测量输入电阻
电路及仿真结果如图:

则有:
测量输出电阻
电路及相关测量结果如下:


设开关闭合时电压为
用测量仪表测定幅频、相频曲线
电路图如下:

测量结果如下:


用交流分析测幅频、相频曲线
结果如图:

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
由参数扫描得,射随器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为

有源负载射随器仿真实验
直流工作点分析
电路图和直流工作点分析结果如下,其中绿色部分为镜像电流源负载

Variable | Operating point value |
---|---|
I(Q1[IC]) | 0.00160115 |
V(3)-V(1) | 0.63146373 |
V(vcc)-V(1) | 7.89959 |
工作点和上个实验中射随器工作点基本一致。
测量输入电阻
电路图和相关测量结果如下:

有:
测量输出电阻

设开关闭合时电压为
用测量仪表测定幅频、相频曲线

测量结果如下:


用交流分析测幅频、相频曲线

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
由参数扫描得,有源负载射随器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为

修改电路,再进行参数扫描

得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为

感想和体会
这部分大家就自己写哈。
本次实验涉及到的各个文件的下载地址:
本站的运行成本约为每个月5元人民币,如果您觉得本站有用,欢迎打赏: